第304章 姜還是老的辣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2024-1-7 21:23
慶忌、範蠡與孫武三人,隨後又離開金陵城,順著官道,壹路來到郊外的田野之上。
此時,正值稻谷收割的季節。
農夫們都拖家帶口的,穿著短衣在田間地頭收割著稻谷。
收割起來的稻谷,有條件的會使用耕牛拉著石碾,將谷子碾壓出來。
實在沒有耕牛的,則是只能用人力擊打著壹把又壹把的稻谷,盡量將所有顆粒飽滿的谷子打落下來。
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!
對於每壹粒谷子,農人都是十分重視的。
“大王,這又是壹個豐收之年也!”
馬車上,範蠡環顧四周,看著正在熱火朝天的收割著稻谷的農夫,朝著慶忌躬身作揖道。
“善。”
慶忌微微頷首。
風調雨順,五谷豐登。
地裏的收成好,這不僅利於農夫,也利於國家社稷。
從古到今,華夏都是農業社會,自然是十分註重以農為本的。
“大王,不知道妳有沒有發現壹個問題?”
就在這時,正在親自駕車的孫武回過頭問道。
“長卿,是何問題?”
“大王且看。這些收割的農人,老弱婦孺皆有,但罕見青壯年的身影……”
經過孫武的提醒,慶忌也察覺到。
田間地頭之上,不論是兩鬢斑白的老者,還是總角之年的孩童,或是穿著樸素衣裳的農婦都有,但是真正的青壯年勞動力,少之又少!
怎麽回事?
慶忌眉頭壹皺,道:“我吳國而今內外皆無戰事。國府又削減了常備軍,優勝劣汰,按理說,民間健壯的青年人應該不少,何以如此?”
對於慶忌的這個問題,範蠡與孫武也不知道作何回答。
慶忌隨即讓孫武停下馬車,自顧自的來到壹處田壟上。
那裏,有壹個老態龍鐘,胡子花白的老人正在休憩。
“老丈。”
慶忌三人都朝著那個老人作了壹揖。
老人頓感受寵若驚,忙起身回禮道:“君子,老漢有禮了。”
慶忌、範蠡與孫武這三人身上都穿著華貴的衣裳,腰佩青銅劍,看起來氣度不凡,壹看就知道是貴族出身的人。
所以老人不敢怠慢。
“老丈不必多禮,請坐。”
“不知三位君子此來,所為者何?”
“敢問老丈,今年地裏的收成如何?”
“回稟君子,今年地裏大豐收,是豐收之年。”
老人的臉上堆滿了笑意,道:“大王發明了曲轅犁,官府又租借耕牛,讓我等農人得以開墾荒地,種植更多的稻谷。”
“今年更得益於上蒼庇佑,風調雨順,無有旱澇之災,所以地裏的收成十分可觀。”
“善。”
慶忌所制定的壹系列關於民生的國策,自然是有利於農民的。
曲轅犁的發展,更是極大的促進了吳國農民的生產力。
再加上,吳國各地的官府,又在慶忌的命令下,會向農人租借耕牛,以幫助他們開墾荒地,耕種更多的稻谷。
值得壹提的是,慶忌當政時期的吳國,壹向是鼓勵農民開墾荒地的。
在壹片荒地上,開墾五年,這片荒地的所有權就都歸屬於這壹戶農民。
當然,前提是不能拋荒,不然國家有權收回那壹塊土地!
“老丈,既然田地裏的收成如此可觀,為何不見家中的青壯年來收割稻谷?妳的兒子何在?”
慶忌掃了壹眼,只見邊上的壹塊田地上,有三個稚氣未脫的少年,與壹個中年農婦在揮汗如雨的收割稻谷。
唯獨不見那三個少年的父親,那農婦的丈夫!
按照慶忌原先定下的編戶齊民的國策,壹戶人家不能有兩個男性的青壯年勞動力。
即,兒子成年後,壹戶人家有年邁的老者,只能留下壹個兒子作為主要勞動力,以繼承父親的家業。
其余的兒子則是要被單獨分出去,成家立業。
這讓吳國壹時間增加了不少的戶數,也帶來了不少額外的財政收入。
因為人類天生都是有惰性的。
幾個成年的兒子都有“患寡不患均”的心理,其中定然會有好吃懶做之人。
因為這偌大的家業,在父親百年之後,自己能分到多少還不得而知。
既如此,自己又何必不辭辛苦的耕作,最後可能白白讓自家兄弟占了便宜?
正是看出了這樣的人性,慶忌才會提出“編戶齊民”,讓青壯年及早成家立室,然後劃分田產。
對於自己的壹畝三分地,他們也不可能不重視。
因為凡地裏的收成所得,除了上繳國庫的那壹部分田租稅,剩下的都是自己的!
毫無疑問,吳國編戶齊民的政策,也進壹步的刺激了農人生產的積極性。
而此時,慶忌之所以會問出老人的兒子何在,是因為不管怎樣。
即便老人膝下的兒子戰死也好,或者病死也罷,都會有繼承的人。
再不濟,叔伯兄弟那邊也會過繼壹個給他!
“君子,實不相瞞,我那不爭氣的兒子,正在販魚。”
“販魚?”
“不錯。”
老人苦笑著道:“不止是我兒子,村裏不少的年輕後生,都在販魚,或者倒賣糧米、布匹等東西。”
“那不是苦了妳們嗎?”
“的確苦矣。”
老人搖搖頭道:“這些年輕後生,真是越來越不像話!壹個個好高騖遠,眼高手低,幹了這麽久的生意,卻是收入微薄,還不能養活壹家子。”
“老丈,既如此,妳何不規勸他們返回地裏勞作?”
這時,坐在壹側的範蠡不解的問道。
“老漢又如何不勸過?”
老人嘆氣道:“奈何,他們鐵了心要行商,想跟那些富甲壹方的商賈壹樣,腰纏萬貫,身邊嬌妻美妾環繞。”
“卻不想,別人有這等本事,他們有這般能耐嗎?”
果然,姜還是老的辣!
慶忌頗為贊賞的看了壹眼這個老人。
他也終於清楚,為什麽這個村子在田地裏耕作的青壯年男人,為何少之又少的原因。
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!
世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。
年輕的農夫們見到做生意那麽掙錢,又何必苦哈哈的守著家裏的壹畝三分地,壹年的收成只夠養活壹大家子人?
但,吳國早已經士農工商,四民分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