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壹千三十七章
大明文魁 by 幸福來敲門
2019-5-19 15:56
召對
回到府中後,想起適才庶吉士們的議論,林延『潮』是很欣慰。
都說儒學教出來的讀書人的迂腐,但其實讀書人從來不缺乏對正確的判斷。
何為正確?
當然不是自己理解的正確就是正確,自己理解的正確就是正確,那是皇帝才作的事。
除了皇帝以外,沒有壹個人有這個權利,當然除非他並非僅僅是壹個人,而是壹個哲學學派,用理論來指引壹切行為準則,小至個人修身齊家,大至治國平天下。
有了這個理論,無論是個人,還是社會的問題,都有他的辦法來解決。
就在當日講完通商惠工的理念後,二日林延『潮』忽被召進宮去,說是天子召見。
這令林延『潮』很訝異,自那天在弘德殿見後,天子已有近兩個月不見大臣,百官了,所有旨意都是通過書面或者口頭通知內閣,在這個時候天子怎麽會突然召見自己。
所以林延『潮』滿是忐忑地來到乾清宮。
見了天子但見他仍是躺在榻上,右足仍是不能下地的樣子,但比兩個月前而言,天子的氣『色』已經是好了很多。
榻旁隨手擺放著很多書籍及奏章,在林延『潮』入內時,天子仍是在閱讀奏章。
天子見了林延『潮』笑著道:“林卿,看看朕的氣『色』如何?”
林延『潮』懸著的心放下了當下笑著道:“啟稟陛下,臣見陛下今日之氣『色』,所謂龍精虎猛也不過如此,想來不用多久就可以上朝了。”
林延『潮』說完,見天子目光轉過。
林延『潮』看天子的臉『色』心想,好啊,曠工曠出癮來,宅家宅出體驗,每天不用上班很爽是不是?
不過勸諫我已經是勸諫過了,然後林延『潮』立即補救道:“但臣以為,外面小臣議論,陛下不必放在心上,陛下眼下還是以將養龍體為重,如此方是國家社稷之福啊!”
天子緩緩點頭道:“那刑部主事,朕已是重譴,不過今日朕召妳來,不是為了此事,賜坐!”
林延『潮』謝過後入座。
天子道:“朕最近不上朝,難免悶得發荒,與卿隨便聊聊,就談談國家大事如何?”
林延『潮』聽了心底壹動,立即道:“臣愚鈍,還請陛下開示。”
天子笑了笑道:“林卿不必拘謹,妳我君臣多年,妳大可知無不言。對了,朕想聽聽林卿的治國安邦之道,卿以為要想豐太倉,補去年朝廷拉下虧空,應當開源還是當節流?”
林延『潮』心底大罵,八成有人打自己的小報告了。
於是林延『潮』正『色』道:“啟稟陛下,由宋可見,範相公的慶歷新政在於節流,王相公主導的熙寧變法在於開源,二者都是富國強兵之道,但也各有弊處。”
天子點點頭道:“範相公就是範相公,範文正吧,他也是吳縣人,說起他,朕記起來申先生也是吳縣人吧。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陛下果真博聞強記,申閣老他確實是吳縣人。”
天子道:“申先生之才具不遜於範文正公,卿以為他為首輔後,朝廷與萬歷十年之時有什麽不同呢?”
句句都是陷阱啊!
什麽叫伴君如伴虎,真的是壹點也不錯。
林延『潮』道:“陛下所言極是,但臣以為今日天下之國泰民安,都是陛下勵精圖治,而申閣老的治國有功,則在於君臣壹心。”
天子聞言大笑道:“林卿,朕不是來找妳說奉承話,我們君臣已是許久沒有閑聊過了,今日之政於萬歷十年時有什麽不同。”
林延『潮』只能在心底道了壹句,張江陵,對不住了。
林延『潮』道:“臣以為當年新政之功,在於清丈田畝,清丈田畝本是好事,但下面的官員承意而為,甚至為了討好,故意浮誇虛報……”
“正是如此……”天子道,“林卿,朕聽聞下面的官員為了政績,為了討好張江陵,將地方的田畝任意虛報,甚至有的縣將縣內已有耕田,重新丈量了壹遍,兩倍報了上去,妳以為可有此事?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臣雖不曾目睹,但料想不假……”
說到這裏林延『潮』又補了壹句道:“大概也是矯枉必過正。”
天子正『色』道:“妳繼續說下去。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臣以為不少地方,若按清丈出的田畝繳稅,必然攤派到無辜百姓頭上,橫征暴斂之下無疑會導致民『亂』,申閣老主輔內閣後,已知其病,但廢除清丈田畝之策,又會令前功盡棄,故而內閣停考成法,並讓各省督撫不嚴格按照田畝之數報上催科,令百姓得以不為官府所惱,這就是申閣老之功了,三楊易之,也不過如此。”
天子點點頭道:“說的好,朕有所得。對了,朕今日聽得壹事,傳聞妳教習庶吉士時,反對朝廷的重農抑商之策,而鼓勵通商惠工,此事可有?”
林延『潮』立即道:“陛下……”
天子道:“朕並非迂腐古板之人,但是重農抑商乃是本朝從太祖時就定下來的國策,妳安敢如此說?今日朕若不問問妳,若太祖在天有靈必會責朕啊!或者這是申先生的主張?”
林延『潮』心底冷笑,好啊,張鯨,我還沒對付妳,妳倒是先對付我了。
林延『潮』道:“陛下,此言並非為臣所講,也非申閣老所講,而是南宋先儒陳亮,葉適所主張!”
天子道:“朕知道陳亮,葉適主張變法,愛卿的事功學說,朕也是讀過?如此說來倒是壹脈相承。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陛下,臣說過臣之變法,在於事功,事功在於陛下的支持,若陛下支持,臣願效王相公,或者陛下也可以不用臣,而用臣的主張。”
天子點點頭道:“林卿,朕還不知妳的為人嗎?若是朕不信妳,早就派錦衣衛將妳拿下了,而不是召妳至乾清宮閑聊。朕聽聞當今天下學問,顯學三支。但朕以為愛卿的林學。較心學,理學有何所唱?”
林延『潮』笑著道:“陛下,事功之學與心學,理學,確有長短。請讓臣壹壹為陛下道來。”
“理學,事功兼顧於內聖外王。這壹點上心學不同,心學之難,難入世之難,難在‘致良知’是否就是‘天理’?理學所言天理,天理在於壹,然而‘致良知’在於個人內心的良知,這二者是不是能統壹?或者如何能統壹?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“今年心學日漸援禪入儒,趨於出世之學。所以當今儒家裏講治世之學的,唯有理學以及事功之學,而此道二者不同。”
天子壹笑問道:“林卿所言治世之學不同,是否就是國策之爭?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臣不敢談國策,但學問在於經世務實,在於學以致用之道。春秋戰國時天下紛爭,戰『亂』不止。為了救天下故而百家爭鳴,孔,老,莊,墨,楊,韓都提出拯救天下的辦法,並創立流派。”
“然而到了最後,大部分學說,只是口頭功夫,不能落於實地,無法經世。唯獨法家之學乃實學,秦用法家滅六國,四海壹。然而秦朝成也法家,敗也法家,秦對百姓的竭澤而漁,最後釀成了烽煙四起。”
天子笑著道:“朕知道,故而漢壹改秦制,援引儒學,但卻不是後來儒生所言,罷百家而獨尊儒學,當年漢宣帝曾對太子言道,漢家自有制度,本以霸王之道雜之,奈何純任德教,用周政乎?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陛下所言極是,不過漢初時,為了休養生息,朝廷實行黃老之術。黃老之術說白了,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。”
黃老治國,開創自由經濟之先河,用今天話來說就是‘小『政府』,大社會。’
林延『潮』又道:“漢文帝在位時,免征農稅,而且是連免十三年,試問陛下,此舉今日可以效之嗎?”
農業稅從古至今都是『政府』稅收的大頭,占壹個國家收入的九成,張居正變法,主要就是清丈田畝,目的就是為了增收農業稅。
聽了漢文帝連免十三年農業稅,天子默然半天,然後道了壹句:“不能也。”
事實上以大明現在的財政,不要說停征農業稅壹年,漕運耽誤個幾個月,明朝基本就玩完了。
李自成打進北京城時,裹眾百萬,其中本部人馬不過五六萬,其余都是明朝降軍。這些明朝降軍多年沒有發俸祿,他們隨李自成進京與其說是造反,用武裝討薪的說法更合適壹點。
據說李自成當時也是騎虎難下,於是密謀與崇禎談判,只要崇禎肯給壹百萬兩,兩家劃地而治,大順軍還能幫崇禎外平遼東,內壓其他叛軍,但崇禎就是拿不出錢來。
林延『潮』道:“臣也以為不能,可是漢用黃老之術,老百姓固然無憂,但朝廷卻不能如秦朝般組織起六十萬軍隊,送到幾千裏外打戰,所以要打敗匈奴,又須用法家。”
天子壹聽頓時眉飛『色』舞道:“正是如此,要不是要養著邊軍五六十萬,否則朕早停了漕運。”
天子本來是想說停了農業稅,但想想腰包,立即改口說停了漕運。
林延『潮』笑了笑繼續道:“漢武帝時,董江都提出儒法合流,創‘天人感應’之說。之後漢家方行儒表裏法,用儒家來教化百姓,但治理國家的還是法家壹套。這也就是漢宣帝所言王霸之道雜之。”
“譬如陛下常看奏章裏所言‘聖朝以孝治天下’,然而陛下坐穩這天下,單純憑的是忠孝二字嗎?”
林延『潮』這話說的不客氣了,但這不是大庭廣眾,天子倒是喜歡林延『潮』撕破文臣那滿臉道德的面孔,與他說幾句體己話。
天子笑了笑道:“都說了王霸雜之,這忠孝二字就是王道。”
林延『潮』又道:“誠然也,因此法家用於朝堂上,儒家用以民間。然而程朱創理學後,著重強調治國平天下,將提倡個人道德修養的儒學搬到了廟堂上,到了聖朝,太祖用理學為國策。”
天子道:“林卿,妳講了這麽多朕都知道,但這又與重農抑商又何不同?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這正是臣現在要講的,陛下,理學,法家都講重農抑商。但略有不同,法家講重農抑商,乃是將經商之利收為國有,比如漢時收鹽鐵之利,宋時收茶酒國有,後來王相公變法,都是不增加百姓稅賦,而富國藏,此所謂民不加賦而國用足。此道就在於重農抑商,這也就是法家壹貫提倡的‘利出壹孔’。”
天子長嘆,張居正變法,主張也是在於‘民不加賦而過用足’。
天子怕林延『潮』看出心思,立即道:“但儒家講穩定,維護禮制,為何也講重農抑商呢?”
林延『潮』笑著道:“因為儒家也要變法啊?”
“變法?”天子訝然。
林延『潮』笑著道:“當年王莽改制就是采用儒臣所言的變法,儒家之變法就在於復古。王莽改制,為了恢復至周時的井田制,最後卻失了天下。後世儒家卻撇清幹系,言過不在己,而全在於王莽。”
天子點點頭,林延『潮』這話說到他心底去了,手下這幫大臣們是什麽『尿』『性』,他再清楚不過了。
林延『潮』道:“當今之天下,理學們以為朝廷是談不上是好的,至少較於井田制,但至少比有大臣要變法好,故而理學趨於保守,也是傾向維護既得利益。”
天子恍然然後道:“難怪林卿言要變法,此舉在於通商恩工,然後為了國家開源嗎?”
林延『潮』道:“陛下,正是如此,重農抑商的國策,乃法家提出,在於讓國庫充實,但本朝的重農抑商,變成國不與民爭利,反而令朝廷窮百姓也窮。”
林延『潮』說到這裏,不再說了,因為下面的話就不是能和天子直言了。
反觀天子卻有些解『惑』,他感覺當初對林延『潮』的變法,他是有些誤解了。
工業革命時英國,人口差明朝三十倍,而國家收入卻差不多。
張居正變法,就是用國家向逃稅的官紳集團開戰,經他變法太倉銀收入從原先兩百萬壹年,到了六百萬壹年,雖說這六百萬,有部分是原來糧食改用白銀繳稅,但也是成效顯著,給國家續了命。
但是張居正的路,林延『潮』要不要再走壹趟?
身為穿越者,當然是認為發展生產力比改變生產關系更重要。
重農抑商,導致穩定壓倒壹切,如此抑制了人口的流動,信息的傳遞,沒有壹個商業社會,什麽工業革命全部免談。
但是壹個農業國家,要轉型成商業社會,需要什麽?
對於明朝而言,很多條件都已經成熟了,去蘇杭,南京走壹走,看壹看就可以知道什麽是資本主義的萌芽。
那下面呢?路要怎麽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