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天子

名劍山莊

歷史軍事

壹個八九歲的孩子,壹身白色孝衣,團團的在錦被下面,小小的人兒看上去可憐之極。而臉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九十壹章 泥足巨人

明天子 by 名劍山莊

2021-4-25 19:22

  這也是有利於分化江南百姓。
  畢竟雖然從開國到現在,大明朝廷有意無意之間,在政治上壓制江南人士。江南人士在朝廷占據顯赫位置的時候,還是開國時劉伯溫等浙西集團。但是這些人也在國初的殘酷鬥爭之中,總被雨打風吹去。
  但是在經濟上,江南的體量讓朱祁鎮不能不重視,不敢不重視。
  正如李賢所言招攬江南民心,也是必須要做的。
  李賢面有憂色,說道:“陛下——”
  天下百姓到底是什麽人?
  這是壹個很不容易確定的範疇。
  李賢很明白,在很多語境之中,天下百姓就是天下之間有頭有臉的士紳或者大族族長等等。
  並不是知道天下底層的百姓。
  因為很多時候,底層百姓都沒有直接與官府打交道的可能。
  即便有什麽事情,也是通過中間壹層,也就是族長,或者當地讀書人,以及有威望的老人去與官府打交道。
  即便是現代,很多普通人做壹些有關政府的事情,辦什麽手續,第壹反應就是找人,而不是自己去辦。
  這種思維模式,其實也是壹種對古代的繼承。
  很多人覺得歷史都是寫在紙上的東西,距離我們很遙遠,其實細細看,就知道,我們就是歷史的壹部分,我們自覺不自覺受到了很多歷史的影響,只是妳知道與不知道而已。
  所以,李賢很清楚,對普通百姓施恩,是沒有用的。
  普通百姓就是沈默的大多數,在很多時候是沒有話語權的。即便是他對他們再好,他們也更喜歡聽從族長,聽從當地讀書人,聽從有威望的老人的話。
  因為他們都很近,而皇帝太遠了。
  皇帝對於他們來說,僅僅是壹個象征意義上,扛著金鋤頭的神邸而已。
  唯有這些族長,讀書人,有功名的人,上了年紀的老人,是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的。
  這壹次,朱祁鎮狠狠的給了江南士紳乃至於南方士紳壹個耳光,這甜棗卻有壹點小。
  朱祁鎮壹擺手,說道:“朕意已決。”
  此言壹出,下面的大臣都不說話了。
  畢竟而今天下不是晚明。大明前期幾個君主,太祖太宗仁宗宣宗有壹個是有壹個都是幾乎完整的君權,最少軍權壹直在手。
  而朱祁鎮剛剛登基的時候,權力其實很受限制的。而今通過壹系列對外戰場,對內改革,凝聚人望。
  而今朱祁鎮的威望之高,或在太宗之下,但卻在宣宗之上了。
  在大明體制之中,皇帝是可以完全不講道理的,而今就是如此。宣宗時候,派到江南的熊概做的事情,就是與寇深壹般的事情。
  只是熊概做得沒有寇深狠而已。
  朱祁鎮真要給他們壹巴掌,難道這些江南士紳還能做什麽事情?他們如果敢來壹個類似五人墓碑記所言的事情,朱祁鎮就敢讓軍隊進入蘇州城。
  只是這樣的結果,是誰都想見到的。
  只是從這壹件事情,已經朱祁鎮從太子,以及其他方面情報的得到的消息。才越發明白他要面對的敵人,是什麽樣的。
  士大夫集團入則為官,退則為紳,在朝掌控朝廷的權力,居家則掌控家鄉當地的最基層的權力。
  更不要說在意思形態的優勢。
  即便不認識字的老農,也知道尊重讀書人,讀書人有學問。而這種學識與見識,本身就是壹種權力了。
  面對這樣的龐然大物,朱祁鎮反而覺得自己這個皇帝,反而是壹個寄生蟲。寄生蟲在龐大的士紳集團之上的。
  如果說,朱祁鎮剛剛開始扶持勛貴集團,是壹種抓兵權的本能舉動,但是此刻,才發現這是壹個招妙棋。
  無他,只有壹個政治集團,才能對抗另外壹個政治集團。
  勛貴乃大明三百衛所的代表,而今經過朱祁鎮的改革,軍方從下面到最上面,雖然弱於士紳集團,但是單單看他們也是壹個龐然大物。
  總體上來說,勛貴集團的勢力多在北方,九邊,與河北為最。
  特別是河北,很多河北人因為從軍改換門庭,在江南是士紳掌控鄉間權力,在河北卻是有功名的士紳與有軍功家庭平分秋色。
  只是因為大明京營改組的時間還短,積累不足,如果這樣模式不變,大概幾十年之後,河北定然會出現世代從軍的家族。
  但是這種分化,並不能讓朱祁鎮滿意。
  什麽是泥足巨人。
  而今大明的情況在朱祁鎮看來,就詮釋了這個概念。
  大明看上去是龐然大物,但是統治根基卻建立在大明士紳與之合作之上。
  這個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。
  想想就知道,大明百姓在供應整個大明數萬官員,數十萬軍隊,乃至皇室之外,還有供應這幾千個遍布郡縣的大大小小的家族。
  以科舉為中心,官場與地方為進退。
  所有人都習以為常。
  不過,朱祁鎮應該慶幸,而今還沒有到積重難返的地步。
  太祖皇帝當初大開殺戒,不知道遷徙了多少豪強地主,可以說擁有三千畝地以上的大地主,都被太祖皇帝掃蕩壹空。
  當然了,未必是殺了,只需將他們從本籍遷移出來,他們就能體會到什麽是人離鄉賤。
  所以,而今大明自耕農還是有很多的,但是極具下降的趨勢,卻也是很明顯的。如此下去,無須幾十年,天下之間,恐怕沒有自耕農多少生存空間了。
  為什麽秦國幾百萬人能供應六十萬大軍滅楚,到了清末壹場八裏橋,朝廷就沒有兵了。
  這種發展在清代已經到了極致。
  而且士大夫集團之中,並非沒有明眼人。
  就好像李賢,李賢為什麽支持清丈,其實就是遏制土地兼並的壹種手段,但是更多的時候,割別人的肉容易,割自己的肉卻難。
  李賢更多協調各方。居中而斷,保持大明上下安堵的情況之下,讓各地士紳吐出來壹些利益。
  這種手段,在朱祁鎮看來太軟了壹些。
  但是即便如此,朱祁鎮也不能不用李賢。
  正因為看清楚,所要面對的是什麽,朱祁鎮越發慎重之極。
  無他,不要看大明士紳分成這個派那個派,李賢,劉定之,劉球,王文,每壹個內閣大臣背後都是壹大批人。
  但是真正觸及到他們的核心利益,比如說科舉。比如說道統。
  朱祁鎮要面對的絕對不是如此和風細雨的反對。
  就連清丈土地,陸永幾乎用壹死來抗衡,來向朝廷鳴不平。等真到了完全觸及他們的利益,到時候,即便是李賢劉定之之輩,對朱祁鎮來說,也是君臣咫尺,卻為敵國了。
  這就是為什麽,朱祁鎮壹直想要儒家道統之中尋找自己的改革思想,也是為什麽對內閣諸位大臣很是尊重,或者說是某種程度在忍讓。
  無他,實力使然。
  政治這東西,最講實力。朱祁鎮也極其務實。
  大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,這個局面,不管朱祁鎮承認不承認,都是事實。縱然朱祁鎮能將內閣從頭殺到尾,從六部殺到都察院。
  也不可能改變這個事實的。
  局面如此,該如何破局?
  朱祁鎮這壹直在想的事情。如果他此刻不想改革的時候,與百官之間和諧相處,這太平可得,天下可治,後世稱之盛世也不為過。
  只是這卻不是朱祁鎮想要的。
  但是面對如此大局,稍稍不對,就是壹個天下鼎沸的局面,朱祁鎮也只能壹步步壹點點的試探,並前進。
  希望能潤物細無聲。
  在不知不覺之間,天下已變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